English

保健品市场岂可见怪不怪?

1998-11-12 来源: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郑晋鸣 通讯员 程博文 我有话说

中国人大概自古就有服食保健品的习惯,古装电影、电视剧中饮参茶、喝补酒、服丹药的场景随处可见。如今,这民风越发被发扬光大了,大街小巷,大店小店,到处是散发保健品传单的年轻人,到处是贩卖保健品的商店,好像整个中国都要把一段时期内没有吃上、喝上的东西补上似的。逢年过节,大人、小孩拎着各色保健品礼盒串东走西,生怕受礼的人短命;销售旺季,保健品广告狂轰滥炸,大有你不吃饱、我不罢手之势。广告用语艳词如潮,让人听了心里怪怪的,真不晓得人人都大吃特吃之后会是什么样子。到底是人病了,需要保健滋补?还是生产厂家病了,需要金钱滋补?过去说起来脸红,而今见怪不怪?这个市场到底怎么啦?

“春”潮涌动,“阳”风劲吹

保健品,保护健康用品。健康是多方面的,人体的机能由许多器官组成,保健品也是针对人体各器官而生产的。可如今,很多保健品都冲着个别器官去了。

走在街上,冷不丁会有一位漂亮的小姐递给你一张推销“东方神油”、“金霄玉液”、“其雄圣露”之类的广告传单,小姐笑盈盈,口齿伶俐地告诉你,它们能让你“一夜两行,夫妻同乐”,能把你塑造成一个真正的“中国猛男”。乡下人进城,不由你不如同刘姥姥进大观园一般大惊小怪:城里一大怪,春药当街卖。街上的灯箱提醒每一个过路的小姐,胸部不够“挺”,请用“丰韵丹”。各色各样的性保健用品令人眼花缭乱,铺天盖地的保健品广告让人目不暇接,好像不少的中国男人都患了阳萎,许多女人都没有一个丰满的胸部。

南京繁华的新街口地区有一家药店,各种性保健用品和如何使用的传单赫然贴在当街的橱窗上,迎对着人头攒动的大街,引得行人不时驻足观望,一些小孩也扒在玻璃上认真阅读。记者听到一位老者自言自语:“这可怎么了得!”这些商品标价可不低,从几十元到几百元甚至上千元,一瓶价值仅几元的“神油”卖到上百元;一根由几节电池和一段橡塑材料制成的“健慰器”要卖到几百元,说是天价一点也不过份。但偏偏人们对这样的保健用品情有独钟,平时斤斤计较,买这些东西却决不吝啬。

地毯轰炸,广告开道

一位从事保健品经营的厂家代表告诉我们,如今生意不好做,竞争太激烈,如果想打开市场,占有市场,必须要有巨额的广告投入。翻翻手中的报纸,版面上充斥着保健品广告,好像不花钱就可以刊登。当然,不花钱是不可能的,这么多广告费从何而来?厂家能有这么多钱吗?

答案是有的,羊毛出在羊身上,最终承担这些广告费的还是消费者。广告费打入成本,你买了你就付出了其中的一部分。保健品的价格怎么定?除了局内人,没人讲得清,缺乏规范的价格制定办法,造成了离谱的价格现象。据业内人士告诉我们,如今保健品价格有三重:出厂价,批发价,零售价。出厂价和零售价有的相差50%以上,留下空间大家赚钱。问题是出厂价太黑,成本和价格根本不成比例。

洋货盯住中国市场

如今,瞅准中国保健品市场的,已不仅仅是国内的企业,还有舶来品;擂台上的已不仅仅是“505”、“101”、“一次净”和“五行针”,还有“阿拉斯加鱼油”、“花旗洋参”等等,柜台里的避孕工具已经是洋货独领风骚了。看来老外认准了中国人需要大补,这方面很有钱赚。过去输来的是“福寿膏”,而今来的是保健品,虽然二者不可同日而语,但都可以为他们赚钱。

有一份统计资料很有说服力,仅1997年1月,美国阿拉斯加鱼油和花旗参在上海、杭州、深圳、广州、海口五个城市销售收入就突破2000万美元。目前欧美等国在中国销售的保健品就有近500种。据美国著名的NPD市场调查公司预测,今明两年,美国保健品在中国市场的销售依然火爆。火爆的行情预示着:中国人对保健品依然有很大的需求,有很大的消费市场,洋商有很多钱可赚。

有些保健品“儿童不宜”

80年代,有小孩拿出父母的避孕器具当气球吹,被传为笑话。而今天怕是没有多少半大的小孩不知道此为何物了。按中国人的传统习惯,这种东西不要说当街展示,即使在家中,也会收藏在孩子看不见摸不着的地方。对为人父母者来说,即使要对未成年人进行性教育,恐怕也不必将这些用品、补品展示出来。是不是也应当对有些保健品挂上“儿童不宜”的牌子。即便在我们认为开放的一些西方国家,这些保健品也是放在特殊的场所销售的,并不允许“遍地开花”。

现在经常听到有报道说小孩早熟、早恋,难道和保健品泛滥一点关系也没有?强身健体,靠的不仅仅是保健品,而是经常的体育锻炼和正常的饮食作息,正如俗话所说:“一个馒头赛过三碗参汤”。

民族发展不能由补品支撑,孩子智力和体力成长也不能由补品促进。我们不能让孩子在这种保健品泛滥的“怪圈”中成长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